他们是谁的父兄?谁的妻儿?谁的子孙?

 

好友醋鱼从eBay上淘了几个上百年历史的老相册,寄到手里后打开沉甸甸的包裹,两本看上去不是那么久远、厚实异常的相册跃然眼前。这两本相册中的相片都是在胶片发明之前使用蛋白映像工艺制作的,若不是提前告知,看保存程度还以为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作品一般:照片的内容虽然有些微微泛黄但依然清晰可变,氧化后的银盐颗粒在特定角度的灯光反射下映出雪白的光泽,画面中的人物跃然欲出,依稀觉得就如同活在昨日一般。

 

要不是有着“Chauncy Skinner, Died, May 9, 1895. Aged, 83yrs, 6 mos. and 21 days”、“MEDAL OFTHE ROYAL POLYTECHNIC SOCIETY CORNWALL 1866”、“INVENTORS ANDPATENTEES OF LITHO PHOTOGRAPHY”、“Messrs Bullock’s Portraits bear the palm of all.”这样的日期和英语拼写法,你绝对不会以为这是两本保存了近150年的相册。

 

看着这两本精美的、保存完好的相册,我不禁在想照片里的人他们是谁的父兄?谁的妻儿?谁的子孙?

 

作为一个摄影师我深知新时代的照片就如同碎片化的数据一般,很难能够把寿命延续久远,绝大部分的照片被变成0和1的组合躺在硬盘里静静落灰,等待着某一天随着存储介质的寿命到期而消亡。再回头看看这些保存下来的精美照片,我们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时代,体会到了他们的呼吸、闻到了一股泥土和松木混合的时代的特有味道。

 

自己也有一些家里保存下来的老黑白照片,大多是上世纪五十到七十年代的黑白照,保存状况还没有这些照片完好,更别提那些八九十年代已经褪色泛黄的彩色照片了。在国内能保存如此完好的照片,大多是一些被收藏的档案类照片,很少能看到有家庭照片能有如此的保存效果。这可能和定影、水洗、调色这样的制作工艺有关,也有可能反应的是中外对待历史遗物的态度有关。在一个快速消费横行、物件两三年就被淘汰的时代里,能看到这样的老照片,心里总会收到一点冲击:我们这个时代的摄影师的照片,在百年之后,又会是怎样一番模样呢?


授权

标签

评论(2)

热度(15)

czqs2000

当世界的眼睛 做人类的良心
微博:@青山的摄影微博